“今年以來,環評持續發力,在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方面取得積極成效。”7月21日,在生態環境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指出,上半年,全國共審批4.78萬個項目環評,涉及總投資超過8.4萬億元,同比上升28.9%。從環評領域加快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評試點,已有256個試點項目完成環評審批。
數據顯示,國務院確定今年重點推進的55個重大水利項目中,38個已批或在批,環評完成率近70%;今年重點推進的重大鐵路項目,12個已批或在批,涉及總投資超過5285億元;去年10月啟動能源保供以來,102個重大煤礦項目環評文件已批或在批,涉及總產能5.1億噸/年。
建立環評審批綠色通道機制
“三本臺賬”是指國家、地方、外資3個層面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服務清單。
劉志全說,2018年以來,為強化環評“放管服”改革,服務“六穩”“六保”,助力重大項目落地,生態環境部建立了環評審批“三本臺賬”和綠色通道機制。每年年初主動對接獲取當年開工項目清單,提前介入、定期調度指導環評文件編制,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項目開辟綠色通道。
“該項工作實施5年來,服務重大項目落地效果明顯。”劉志全說,納入臺賬的上千個重大項目環評文件順利獲批,雄商高鐵等重大鐵路項目、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十四五”規劃確定的一批重大項目環評保障工作已經完成。
從環評領域試點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要求突出協同增效、強化源頭防控、優化技術路徑等。
劉志全說,生態環境部已制定重點行業建設項目溫室氣體排放環評試點工作方案、技術指南。組織河北、山東、浙江、重慶等9個省(區市),聚焦電力、鋼鐵、建材、煤化工等重點行業,研究其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和減排潛力,探索污染物和碳排放協同管控的技術方法、管理路徑等。組織15個地市探索開展減污降碳協同管控試點,探索在12項試點政策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中統籌考慮氣候變化因素,并選擇7家產業園區在優化園區發展方式、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完善環境管理等方面總結經驗,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
“生態環境部還推動溫室氣體納入環評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研究,修訂發布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產業園區》,要求將碳減排融入各評價章節,提出以減污降碳為目標的評價要求等。”劉志全說。
從源頭上防控新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
國辦印發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指出,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產和使用是新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國內外廣泛關注的新污染物主要包括國際公約管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等。”劉志全說,要充分發揮環評制度從源頭防控新污染物環境影響的重要作用,目前部分出臺的排放標準中,新污染物已被納入環評體系。
比如二噁英已被納入《鋼鐵燒結、球團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28662)》等15項國家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管控,開展這15個行業建設項目環評時,必須對二噁英從產生過程控制到達標排放、項目建成后二噁英對周邊環境影響等進行充分論證,提出可靠的污染防治措施,確保排放滿足標準要求、環境影響可接受。
劉志全說,生態環境部還將推進新污染物環評基礎研究,做好與新污染物技術標準、調查監測方法規范等銜接工作。
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是對企業、工廠、學校、公共建筑等水、電、氣、煤、熱等能源品種消耗進行實時監測,并通過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等方面,促使其企業或個人提高節能運行管理水平,改造節能的空間,強化能源管理手段,最終實現用能管理的數字化和可視化的能源管理系統。
掃碼添加微信,一對一咨詢產品、免費報價
1、本土化服務優勢 國內品牌更熟悉中國建筑規范與用戶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例如,國內樓宇自控...
能耗管理系統的核心功能 1、實時監測與數據采集 通過智能電表、溫濕度傳感器等設備,實時采集能耗...
1、感知層 傳感器:如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等,負責實時采集環境參數。 執行器:如...
國產樓控系統挑戰與應對:破局行業痛點 1. 技術壁壘突破 針對樓控系統IT與OT融合難題,三水...